心理师如何应对能量耗竭

2014-10-20 19:03:54615

在某次聚集中,与从事心理咨商的朋友交谈,论及心理师/治疗师的耗竭(burnout),不禁让我想起近来刚阅读完的一本书《给青年心理咨商师的信》。作者玛莉·派佛(Mary Pipher)是位相当出色的心理治疗师,同时她也写过相当畅销的书《拯救奥菲利亚》。玛莉·派佛不论是对后进的提携与对当代青少女文化的研究,都有独到的观点。因此,当我手里捧着《给青年心理咨商师的信》一书时,心中雀跃不已。惟一可惜的是,出版社没有好好校对,导致内文不少错字,不过这无损于本书的价值。
 
玛莉·派佛藉由回信给劳拉,提醒她初踏入心理咨商/治疗领域中时可能碰到的种种议题,并分享自己多年来的经验。玛莉·派佛写来情理并重,对于后进劳拉倾囊相授,没有藏私。
 
当我读到第十一封信时,标题为:「爱惜自己走长路」。这封信的内容与我朋友谈话时的讨论高度重迭,因此我记忆特别深刻。玛莉·派佛谈到自己的同行卡尔,因为油枯灯尽想去开一家鱼饵店。因此,她特别鼓励年轻的心理师/治疗师:
 
「我们不能没有人际关系,除了工作之外,也要培养其他的兴趣,多做一些让自己开怀大笑的事,并且要时时给自己充电,例如舒舒服服依偎在小婴儿身旁、选上几堂烹饪课,或加入戏剧社等。」
 
在我与朋友讨论的过程中,发现有些心理师/治疗师的生活太过狭隘,除了家人外,就属与工作中的当事人关系最为密切。因此,当心理师/治疗师每天听了许多人的心灵垃圾之后,会发现自己脑海里一直被当事人的问题所盘旋,甚至有时难以摆脱。久而久之,心理师/治疗师的耗竭就油然而生。有的心理师/治疗师因为太过卖命工作,还昏倒于办公室内,必须送医打点滴。而知名的台湾精神科医师陈国华,则是在自己所开设的诊所中烧炭自杀而亡。因此,心理师/治疗师若没有学会照顾自己,就很难照顾到自己所服务的当事人。
 
玛莉·派佛进一步认为有三个问题是心理师/治疗师必须扪心自问的:「我们从事心理治疗所为何来?我们是不是还喜欢目前的工作?我们如何能做得更好更臻完善?」对我个人而言,我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是:(1)以自己为媒介,成为当事人跨越难关的一座桥、(2)我现在仍然非常热爱会谈、(3)除了好好照顾自己外,费心思考当事人的问题是否另有出路可以解决。
 
 
1、我的经验
 
回想我当初踏入心理咨商/治疗领域时,心中仍不免紧张与害怕,当时会谈的对象为一中年男士,带着工作上的压力与身心症状来寻求我的协助。对方的年龄,足足大我二十岁以上,而我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。随着会谈日近,我也对自己做足心理准备,自我催眠地告诉自己:「不要害怕,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轻!」带着自我催眠的暗示,我也很顺利地与当事人有着美好的交谈,甚至这一谈,就谈了一年半。当这位中年男士结束会谈时,虽然身心症状未完全缓解,但他已经对自我有重新的评价,面对工作上庞大的压力,他已找出因应的模式,未来的他会过得更好。
 
经此历练后,我像是吃了大补丸之后,会谈的对象来者不惧,自信心大为提升。但也不免碰到些尴尬的会谈,使得我的会谈经验更添成熟的焠炼。某次会谈时,一位女性当事人因我写的文章,慕名前来寻求协助,但在见面的当下,对方怯步了。她原本期待文章的作者是个历经风霜的中年女性,而非带着娃娃脸兼身为男性的我。虽然,这次的会谈仍然继续,但我却被对方在心里给当掉了。此后,我对于会谈多了一份谨慎,我会请工作人员先行告诉当事人我的年龄、性别,以免对方来谈时与他/她对我的原始印象大相径庭。
 
当然,我的会谈经验也曾遇过同志、自杀未遂者、意图自杀者、严重情绪低落者、失恋者、外遇者等。每个人的状况不一而足,但不变的是,我对待他/她们或如玛莉‧派佛所说:「好的心理治疗以轻柔却坚定的方式,让人们走出负面的情绪和区隔化的世界,它帮助个案发展更丰富的生活以及更宽广的自我认知,它也帮助个案与他人和谐相处,同时增进他们自我存在的认知,并让人责无旁贷地对这个世界发挥最大的影响力。」
 
这大约是心理咨商/治疗的精神总纲,心理师/治疗师以陪伴者的身份,随着当事人高山、低谷走一回,了解他/她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林林总总。一直到某天,他/她终于体悟到自我已更加强壮、与他人相处更加和谐时,也就是当事人离开会谈的时机出现了。
 
2、改变的契机
 
对一名心理师/治疗师而言,能看到当事人有正向的改变都是对自己的一份肯定与成就。然而,当事人改变的契机却是最捉摸不定的现象,毕竟「人只有在觉得他的真正自我为他人所接受时,才会认真考虑改变。抗拒改变是自然的一种状况…」
 
我曾因为当事人放弃自杀,感到雀跃不已。但也曾因为当事人坚持己见,不愿有所改变,而感到焦虑万分。不论是在哪一种状况,我发现其实自己在这天地间甚为渺小,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、脾气、价值观,其实远比想象中还难。因此,我在会谈之时,都会默默祷告,祈求上帝感动对方,让当事人能有奇迹似地转变。至于成效如何,就只能期待在滴水穿石下,看到对方有正面的转变。在会谈的场景中,「恒心」与「耐心」是心理师/治疗师不可或缺的特质,因为当事人的问题有时甚为顽强,在周而复始的反复聆听下,不耐之感也会出现在心理师/治疗师的面容上。
 
当心理师/治疗师错过当事人的改变契机,失败或许就有可能出现。玛莉·派佛对此的建议是,失败在所难免,当自我检讨结束后,她就不再去多想它,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。心理师/治疗师是人非是神,没办法给予当事人一颗万灵药,瞬时解决对方的问题。有的心理师/治疗师可能在会谈完之后,依然阻止不了当事人寻短的企图,当其自杀成功时,对于一名心理师/治疗师的冲击可想而知。
 
因此,心理师/治疗师若非先好好照顾自己,可能因为当事人的各种状况,让自己心力交瘁,进而面临耗竭,而让自己的会谈生涯有所缩短。最后,玛莉·派佛借用夏凡诺(Shavano)会社的经句做为结尾:「当我们打开心胸时、拥抱世界的苦痛,我们即变成治疗世界的良药。」当心理师/治疗师成为治疗世界的良药,势必也是在自己的人生经历过锥心刺骨的体验,并让这体验有益于当事人的自我成长!
 
 
文/ 佚名 1879俱乐部(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)
 
 
 
 
 

报名1879计划,请点击我要报名

实时了解1879信息,请关注1879公众号